消除“圈子文化”才能根治“小圈子”

发布日期:2016-09-01 发布来源:本站点 阅读量:924次

        “圈子文化”作为一种腐败亚文化现象,并不鲜见。前不久,中央巡视组完成了对辽宁、山东、湖南、安徽4个省的“回头看”。从问题清单看,各地均有对上轮巡视反馈问题整改不到位的情况,其中,“小圈子”就是巡而未改的老问题之一。

  十八大以来,党中央严肃查处周永康、徐才厚、令计划、苏荣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,针对暴露出的“团团伙伙”“山头主义”等触目惊心的问题,中央反复强调,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。新修订的《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》把“政治纪律”置于党的六项纪律之首。但从巡视发现的问题看,“小圈子”作为严重危害党的肌体健康的“毒素”,在一些地方和领域却犹如野草一般,除而又生。这背后,顽固的“圈子文化”流毒,是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。

  “圈子文化”的主要特点,一是拉帮结派、抱团取暖,二是党同伐异、沆瀣一气,三是利益均沾、共同谋私。现实中,有的党员干部热衷建圈子、拉圈子、经营圈子,讲哥们义气,不讲党性原则;讲帮派规则,不讲政治纪律;讲少数人的好处,不讲党的团结统一。有的领导干部处心积虑,把“小圈子”包装成正常的人情交往、工作需要,障人眼目,混淆是非。有的领导干部画地为牢,苦心经营封闭的小团体,不是信得过的人入不了,没有利用价值的人靠边站。这种基于“圈子文化”之上的“小圈子”,具有较强隐蔽性,它在不知不觉中架空制度规矩、污染政治生态、毒害社会风气,破坏力惊人。

  对待“小圈子”,有的领导干部不以为然,认为跟几个意气相投的人走得近些,朋友间往来密切些,与违纪违法不沾边,组织上管不着。殊不知,这种错误认知,使得一些人患上思想麻痹症,作茧自缚,最终深陷“小圈子”的利益勾连,难以自拔。南京市原市长季建业的违纪违法问题,就主要发生在一个20多年的朋友圈内。这个朋友圈的主要成员,是他在基层工作时一起打拼的同事们。季建业在自我剖析时说,跟这些人最开始就是普通朋友和正常工作关系。在交往过程中,自己失去了警惕性,认为“朋友嘛无所谓”,朋友托的事,能办就办,朋友给的钱,安心收下。渐渐地,发展成利益输送、权钱交易,直至破纪破法,锒铛入狱。教训何其深刻。

  坚决惩治“小圈子”,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必然要求,更是刚性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。根治“小圈子”,一方面,必须保持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,持续发力,以“炼钢炉”的温度破“圈”,以“啄木鸟”精神将“小圈子”蛀虫一网打尽。另一方面,严肃认真开展党内政治生活,提倡干干净净的同志关系,荡涤庸俗腐朽的“圈子文化”,引导党员干部摒弃私心杂念,纯洁党性观念,自觉远离“小圈子”,置身于人民群众的大圈子,以大格局涵养大境界,以大胸襟成就大事业。(江苏 陈峰)